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

經濟05-01成本與利潤的觀念

5-1.1成本的意義與種類

意義

廠商使用生產要素來生產財貨的支出。

種類

經濟成本

(Economic Cost)

又稱為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、替代成本(Alternative Cost)、選擇成本。資源有多種用途,若選擇其中一種用途時,必須放棄其他所有用途之價值最高者。

經濟成本=會計成本+內含成本

會計成本

(Accounting Cost)

又稱為外顯成本(Explicit Cost)、外露成本、支付成本。廠商使用他人的生產要素,以貨幣支付的成本,即會計帳上的各項支出,如:工資、地租、利息。

內含成本

(Implicit Cost)

又稱為隱藏性成本、非支付成本。廠商使用自己的生產要素,應付而未付,也未記載於會計帳上的成本(報酬),如:廠商自己的人力、資金、土地。

社會成本

(Social Cost)

廠商從事生產時,對整個社會所產生的成本。

社會成本=私人成本+外部成本

私人成本

(Private Cost)

廠商從事生產時,所投入的一切成本。

私人成本=經濟成本=會計成本+內含成本

外部成本

(External Cost)

廠商從事生產時,無須自己負擔的成本,有部分不必自行負擔,如:生產過程造成環境污染與破壞。

 

5-1.2利潤的意義與種類

意義

利潤=總收益–總成本

種類

會計利潤

(Accounting Profit)

又稱為商業利潤。結算後綜合損益表上的本期損益。

會計利潤=總收益–會計成本=經濟利潤+正常利潤

正常利潤

(Normal Profit)

廠商使用自己的生產要素所應得的報酬,為廠商經營企業的基本條件。

正常利潤=內含成本

經濟利潤

(Economic Profit)

又稱為純粹利潤(Pure Profit)、超額利潤。經濟學所稱的利潤,一般以π表示。

 

π>0

π=0

π<0

損益

有經濟利潤

經濟利潤=0

有正常利潤

有經濟損失

繼續

經營

不一定

經濟利潤=總收益–經濟成本=總收益–(會計成本+內含成本)=會計利潤–內含成本=會計利潤–正常利潤

※外部利益:廠商從事生產時,部分利益不歸自己享有,如:蜂農對果農,使別人受益。

 外部利益=社會利益–私人利益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